53岁的中学教师杨女士,因眩晕频繁发作,被迫提前2年退休,期间在县、市、省三级多家医院的神经内科、骨科、心血管内科、耳鼻喉科、心理科就诊,曾被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梅尼埃病、颈椎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先后在多家医院多次做颅脑CT、颅脑MRI、颈椎X片、颈椎MRI、心脏彩超、脑血管多普勒等检查,3年来约有1/3时间在医院度过,均未获得满意治疗效果。最终就诊闽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入院后进行听力学检查及前庭功能检查,考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如耳石症,入院第二天行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后当即眩晕消失,治愈出院。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晕”的症状,比如:起床时、翻身时、仰头时、运动时等等。引起眩晕的疾病有很多种,但病人出现眩晕后可能因呕吐就诊消化内科、颈椎病就诊骨科、血压高就诊到心血管内科,或就诊神经内科、血液科、康复科等,疾病表现为“晕”的症状导致了部分患者选择困难。医生支招如何看清“晕”症。
首先,要弄明白头昏、头晕、眩晕三者之间的区别。头昏是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或迷迷糊糊不清醒为主的一种感觉;头晕主要是在行立坐卧等运动或视物之中间歇性出现自身摇晃不稳的感觉;眩晕是一种突发性的自身或外物运动的错觉,常为旋转性,但也可按一定方向浮沉、漂移、翻转或摆动,眩晕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常伴有自发性眼球震颤、定位错误、定向倾倒和恶心、呕吐等症状。
头昏、头晕也称为假性眩晕,是头内出现不适感而又无法明确表达的症状,可由前庭系机能障碍所致,也可因心、脑血管病如低血压、脑缺血、全身性疾病如低血糖、贫血、精神疾患如焦虑及神经官能症所致。真性眩晕是由视觉、本体觉及前庭系统疾病所致,多发生于周围前庭系统的急性损害,也可见于中枢前庭系统的病变。
大多数眩晕为外周性眩晕,约占所有眩晕的70%-80%,以耳源性眩晕为主,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视物旋转,或有漂浮晃动感,伴恶心、呕吐。耳源性眩晕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如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聋伴眩晕、迷路炎、迷路震荡、外伤性眩晕、中耳炎等;在所有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中约有20%-40%被诊断为耳石症,其中85%-90%耳石症患者可通过耳石复位获得完全治愈或使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中枢性眩晕约占眩晕的15%-20%,主要为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肿瘤、颅内出血、颅内感染、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等。其它较少见眩晕如:眼性眩晕、颈性眩晕、前庭性癫痫、精神性眩晕、多发性硬化、过度通气等。
耳源性眩晕可有耳鸣、听力下降、耳闷塞感等症状,眩晕可能仅为耳科疾病的伴发症状,对于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需要详细询问病史,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纯音电测听、耳鸣检查、鼓室图、声反射、重振试验、ABR等听力学检查,平衡试验、眼震检查、半规管功能试验等前庭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尽早明确病因,给予针对性治疗。
针对耳石症患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眼震视图仪能细致观察体位试验检查或耳石复位治疗过程中的眼震变化,在眼震视图仪下能进行自发性眼震检查、扫视跟踪试验、平稳跟随试验、视动性眼震及视动后眼震试验、变位性及位置性试验、转颈试验、旋转试验、冷热试验等检查,使耳石症的诊断和治疗更为准确、高效。部分眩晕患者伴有听力下降,既要治疗眩晕,更要提高或保存现有听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部分眩晕患者是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下降伴有强烈眩晕、恶心、呕吐,可能以眩晕症状为主诉,而忽略最重要的听力骤降症状,突发性聋的治疗时机直接影响预后,错过早期的最佳治疗时机,可能抱憾终身。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