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和信念是人心灵世界的核心
何帮华是我院的一名内科医生。在他长大懂事时,每当他看到左邻右舍遭受病痛的折磨,特别是听到街坊邻居说某某让病魔夺去了生命时,他内心感到无比难过。从那时起,他就决定长大以后当一名医生,立志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医生”这一崇高的职业,在治病救人的职业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从医23年来,他始终遵循“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誓言,默默无闻地工作在临床一线,用“责任”、“仁爱”去努力诠释好医生这一角色、践行好医生这一职业。
治病有方,病人的生命就是他的生命
医生,是一种责任。为了无数患者的治疗,他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工作上,他儿子常常抱怨他不能陪在他身边,抱怨他没有时间辅导他学习,没有时间陪他玩,他觉得自己没有很好的尽到一个父亲的职责。但为了方便群众就医,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着,为广大群众搭起连心桥,随时接受群众咨询,做到随叫随到,他的同事还调侃他的电话就是“120”热线。记得2007年寒冬的一个深夜,他刚睡着,一个急促电话打来,一名80岁的老人突发心前区疼痛。初步了解病情后,根据临床经验,他怀疑患者可能是心梗症状,一边教家属做自救措施,一边加紧往医院赶。经检查,老人为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他立即采取抢救措施,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老人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下来,一看时间,已是早晨6点了。同事们都劝他休息一会儿,但他想到老人的病情仍存在反复的可能,他不敢松懈,坚持守在病床边随时观察老人病情。经过一周的精心救治,老人终于脱离了危险,他舒了一口气。像这种无规律的作息和半夜随时出诊的情况已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他希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医生,医者仁心。从医以来,他不仅凭医术解除病魔,也以仁爱之心去对待病人,给病人送去春天般的温暖!周宁外出务工人口多,留下的多为孤寡老人,特别是农村一些老人生病了前来就诊,既没亲人照顾,自身经济条件也不好,面对这种情况,他既当好他们的医生,也作他们的亲人,经常自掏腰包给病人看病,给病人倒水、送饭、喂药等等。前不久,一名农村来的患心脏病的老人来找他,通过检查,确诊老人的病情较严重,建议老人马上住院,但老人没带什么钱,子女也都不在身边,为了让老人及时得到治疗,他自掏腰包替他办了住院手续、提供可口的饭菜,并通知老人在外务工的子女,等到老人的子女赶到医院,把老人平安转移给他们照顾后,他才放心。后来,老人康复出院了,逢人就夸他。一次在巡诊中发现一名重症肝炎病人突然呕吐,窒息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对病人进行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当时也顾不上肝炎传染的风险,也许,很多人觉得恶心,但他顾不得那么多,最终病人得到了成功的救治。事后,听到病人家属的赞美:“何医生真是好,就是亲人也未必能做到那样”。能够为患者提供帮助,能看到他们康复出院,他感到特别的幸福和自豪。
20余年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间断
医生,学无止境。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用来形容医生的学习之路是再贴切不过了,因为现在是知识更新飞快的时代,医学更不例外,因此,他十分注意自身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向书本学、向同事学的同时,积极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工作中,注重对疑难病例查证和总结,比如,周宁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高,为了提升治疗水平,他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查阅国内外资料,对出血热特点进行研究和探索,开展了“低分子肝素钙(速避凝)在重症肾综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早期应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在一些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流行性出血热远期后遗症调查研究》等多篇文章。目前,还与中国科学院阜外医院牛津中心开展了《冠心病回顾性调查与临床结果转化研究》。
作为副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传帮带”成为他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几年来,县医院经过医疗改革后,发展迅速,引进了不少年轻医生。对年轻的医生,他坚持言传身教,除了帮助他们增长业务知识外,还教他们如何成为一位好医生。通过坚持日常诊疗工作的指导和疑难病例讨论,分析他们在诊疗过程中的不足,介绍和讲解新的治疗指南与治疗理念,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养。同时,他也向他们灌输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强化团队的合作意识。在他的坚持和带领下,科室的服务态度、学习氛围、治疗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善,所在科室成为医院重点临床科室。每当看到年轻医生、护士的成长,科室人员的紧密配合,他都会觉得十分欣慰。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的生活中没有豪言壮语,但他愿像沧海一粟默默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从医23年来,先后获得“优秀工作者”、“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市学习白求恩创双十佳先进个人”、2015年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这些对他来说,既是勉励,更是责任。他会一如既往、无怨无悔地应尽医生的职责,帮助更多的患者、服务好每一位患者,为周宁人民的卫生事业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努力。
(医务科 黄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