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询医问药

媒体报道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宁德网】秋冬交替时节 这些“气象病”须警惕

发布时间:2015/11/09 〖 字体大小:
资讯概述:

宁德网消息(记者 吴宁宁) 虽然“立冬”时节已到,但目前宁德市还处于秋冬交替时期,天气由凉爽转为寒冷,人体机能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少市民一不小心就患上了“气象病”。11月8日,记者走访宁德市各大医院了解到,进入11月后,随着温度的降低,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明显增多。为此,医生提醒,这些情况都和秋冬交替时的气候特点有关,市民应顺应天气变化,预防“气象病”。

【呼吸道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引发扁桃体炎

应注意多吃蔬果多饮水

“近期来我院就诊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较前增多,特别是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人数较以往有大幅增加,这应该与当前的天气有关。”闽东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施建曦告诉记者,目前宁德市正处在秋冬交替的时节,这时病毒细菌都特别活跃,一有机会就会侵入人体,这样的天气人们特别容易着凉引发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也很容易引发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发作期时需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通大便,同时配合一定的消炎药物治疗可痊愈。”施建曦说,防治方面除了做好保暖、预防感冒之外,孩子、老人等还要少到超市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合。已经患病的人所有上火的东西最好不要吃,喉咙痛时可吃梨子,梨子有退烧、润喉、止痛的作用,可减轻扁桃体发炎的症状,也可饮用热的梨子汁。

【心脑血管疾病】

近半数中风发生在秋末

五症状提示“小中风”来袭

进入深秋,市民普遍感到早晚温差大,脑卒中(俗称“中风”)又成了很多中老年人谈之色变的常见疾病之一。“近半数的中风发生在秋末,故有‘老年人深秋流行病’之称。”据施建曦介绍,秋末冬初天气由凉转寒,气温、气压变化剧烈,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血液循环的外周阻力加大,左心室和脑部负荷加重,引起血压升高。此时,血小板也易于凝集而形成血栓,因此极易导致中风的发生。

“有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家族病史的老人尤其要当心。”施建曦提醒,中风发作前往往有很多先兆,“小中风”就是典型的“预警”。“小中风”又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突发的单眼或双眼看不清东西,面部或单侧肢体麻痹、无力、吐字不清、头晕头痛等症状,一般情况下,“小中风”症状持续时间短,往往会在出现24小时内完全消失,发作过后人又“完全正常”,很容易让患者误以为是劳累、疲倦所致,因此常常被患者及家属所忽视。

“然而,由于‘小中风’复发率很高,它对脑血管的损害并不小,患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情,多会在一两个星期内发生中风。因此,及时发现‘小中风’非常重要。”施建曦提醒,患者一旦出现“五个一过”症状(一过性肢体无力麻木、一过性头痛、一过性视力明显模糊下降、一过性言语不利、一过性的眩晕)时,一定要及时就诊。

【胃肠道疾病】

气候转凉人体肠胃系统容易出现功能失调

防腹泻要勤洗手少外食

除此之外,施建曦还提醒,气候转凉,人体肠胃系统很容易出现功能失调的状况,加上昼夜温差加大,很容易引起腹部着凉,使一些原本就有慢性胃肠疾病的人旧病复发出现腹泻症状,或者造成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

“再有就是,天气转凉后有的人会胃口大开,暴饮暴食,这也是造成消化不良导致腹泻的一个原因。”施建曦表示,秋冬季节气候有利于病菌繁殖,食品易被污染腐坏,食用后可引发各类肠道传染病,尤其是儿童,要当心秋季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生。此外,腹泻对老年人的身体损害也较大,老年人大多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出现腹泻后会引起低血糖、心脑血管意外、电解质紊乱等。“由于人对腹泻普遍易感,所以年轻人也不能掉以轻心。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因素,青壮年出现腹泻的机会也非常多,同样需要引起注意。”施建曦说道。

因此,施建曦提醒,秋后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减少外食,不要到路边摊就餐,不吃生食;有些人喜欢“春捂秋冻”,但尽量还是不要贪凉,要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凉,出汗后要及时用毛巾擦干;规律饮食也很重要,不要饥饱失常,对于那些原有胃肠功能不良的人更要特别注意;再有,一旦出现腹泻每天4次以上,伴有头晕、乏力、口干等症状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原文链接:http://www.ndwww.cn/xw/ndxw/2015/1109/2773.shtml

上一篇: 【中国宁德】脊柱外科新进展学习班暨2015年宁德市骨科年会成功召开
下一篇: 【大宁网】福安精神病人疗养院一患者吃猪心被“卡”重度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