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询医问药

媒体报道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大宁网】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别让压力伤了孩子的耳朵

发布时间:2016/03/04 〖 字体大小:
资讯概述:

大宁网消息 (记者 吴宁宁/文)12岁的小林(化名)是一名初中生,不久前的一天早晨,他在醒来后突然发现左耳什么也听不见了。后经医生检查,这是由于小林“学习压力太大”惹的祸。小林的情况在我市并非个案,这已是闽东医院今年接诊到的第8例此类病例。
    “精神因素,本是导致成人突发性耳聋的重要诱因,如今却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闽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刘俊平医师告诉记者,近年来,因为各种噪声源和用耳习惯不健康,他们在就诊中遇到的儿童听力损伤案例逐渐增多。
    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儿童听力健康”。在记者连日来的走访中,不少医生发出了同样的提醒:在影响儿童听力健康的因素中,有些因素是容易被家长所忽视的,除了精神因素外,感冒引发的分泌性中耳炎,以及数码电子产品使用不当等,都极易成为损伤儿童听力的“隐形杀手”,应引起足够重视。
新呈现因素
精神压力大
导致“耳中风”儿童逐渐增多
医生提醒:学习生活不要过于疲劳
    小林是一名12岁的初一学生,懂事的他从小自律性就很强。在学校成绩优秀,是班上的“尖子生”。不过,他平时的学习任务也比较重,经常学习到深夜。不久前,小林在一天早晨醒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左耳什么也听不见了。幸好就诊及时,经过医生的系统规范治疗,目前他左耳听力已恢复正常。
    当时接诊小林的闽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刘俊平医师说,小林的耳朵是“中风”了。“耳中风”在医学上称为“突发性耳聋”,通常因疲劳过度、精神紧张、噪声刺激等因素诱发。而导致小林发病的重要因素,便是“精神因素、疲劳”。“由于精神过度紧张,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内耳小动脉血管发生痉挛,导致内耳血液供应不足,故而产生突发性耳聋。”刘俊平进而解释。
    “精神因素,本是导致成人突发性耳聋的重要诱因,如今却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尤其是在儿童之中,这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采访中,刘俊平告诉记者,近5年来,因精神压力大造成突发性耳聋的儿童越来越多,每年约接诊突发性耳聋儿童50多例。
    刘俊平提醒,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治疗愈早,效果愈好,就诊过晚,可造成终身耳聋。一般治疗时间以7小时、7天、14天、21天为间隔来预判效果,时间越长,效果递减。从临床经验来看,在所有突发性耳聋患者中,发病一周内及时治疗的,约80%的病人可以恢复听力,发病两周后再治疗效果就差很多,就算治好了,听力也不会恢复得那么好。而病程如果超过一个月,听力已经基本定型,治疗康复的希望就更加渺茫。
    对于突发性耳聋的预防,刘俊平表示,要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平时学习、工作、生活不要过于疲劳,心情要开朗,精神要放松,少饮咖啡和烈性酒,这样有助于减少和预防耳部疾病。

最常见因素
三分之二因分泌性中耳炎诱发
医生提醒:
发现孩子反应迟钝应及时就医
    刘俊平还接诊过一名2岁的小患者,是因扁桃体发炎引起暂时的听力问题。小朵(化名)在出生后和42天体检时,双耳都通过了听力筛查。可是最近,小朵的妈妈发现,小声点叫孩子,孩子都不怎么搭理。“医生,我家孩子只是有点感冒,不至于会损害听力吧?”情急之下,小朵的妈妈连忙将她送到了医院。
    “从接诊情况看,约有三分之二的儿童耳聋,都是因分泌性中耳炎导致。”刘俊平告诉记者,春季是流感的高发季,发病特点是感冒一周后可能会并发中耳炎。而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耳聋的常见致病原因之一,从闽东医院的接诊数据看,平均每年都有五六百例因分泌性中耳炎引发儿童耳聋的病例发生。此外,研究资料表明,有70%~90%的儿童在6岁前至少患过一次急性中耳炎,其中有不少患儿急性中耳炎最终演变为分泌性中耳炎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前者会导致患儿耳闷胀、耳鸣等不适,后者则反复耳流脓;两者的共同之处是患耳听力下降。
    “分泌性中耳炎常在感冒之后不知不觉发生,就像一个‘隐形杀手’一样损伤孩子的听力。”刘俊平说,由于发病时间相对比较快,因而也更容易观察到。不过,分泌性中耳炎一般发病隐匿,耳痛不明显,再加上婴幼儿不能准确地表达,因此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对声音反应迟钝、看电视常开大音量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此外,家长还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使孩子远离分泌性中耳炎。要让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减少感冒发生。告诉孩子擤鼻涕时不要用力过猛,也不要同时压闭两只鼻孔。还应积极治疗孩子的鼻腔疾病,孩子感冒期间要避免游泳。分泌性中耳炎如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并恢复听力的。
最“隐蔽”因素
长期戴耳机
会导致噪音性耳聋
医生提醒:戴耳机别超过60分钟
     “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少戴耳机,因为长期戴耳机会导致噪音性耳聋。”采访中,刘俊平还特别出发了这样的提醒。在他接触的病例中,由于这个因素引发的儿童耳聋,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是,由于长期戴耳机导致的听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发现的,往往都要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日积月累,才会逐渐显现出听力的缓慢下降,并不容易被发现。因而,这是一个“潜伏”得最深的“隐形杀手”。
    “平均每年我们都会接触到80多例这样的病例。”据刘俊平介绍,许多学生在课间和上学、放学的路上都戴着耳机,有的甚至写作业时也戴着耳机。由于戴耳机时外耳道口处于封闭状态,耳机中的声音全“集中”在耳道里,长时间损伤听觉细胞,导致听觉功能下降。刘俊平刚在不久前就接诊过这样的一位小患者。小明(化名)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跟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他喜欢用Ipad和手机听音乐。“孩子喜欢看美剧、听摇滚乐,而且把声音开得特别大。只要不上课,耳机几乎就没有离开过他的耳朵。”小明的妈妈说,小明连睡觉时都塞着耳机听音乐,“孩子到了这个年龄,说再多他也听不进去,这不就出问题了。”
    为了避免这种损害的发生,刘俊平建议,对于自控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家长应告诫孩子在戴耳机时,不要把音量调得过大,时间不要太长。音量要小于60分贝,每次使用耳机应小于60分钟,提倡佩戴耳罩式耳机。此外,在地铁站或大街上等噪音较高的地方,最好不要用耳机听音乐。睡觉时不要使用耳机,否则如果听着音乐睡着了,耳朵处于休眠状态所受的损害还会加重。
    刘俊平还特别提醒,对于青少年而言,应当注意远离噪声环境,游戏机室、迪厅、KTV等噪声环境都是他们听力防护的重点。发现前方有人燃放礼炮时,也应特别注意,他就曾接诊过多例被礼炮一震致聋的病例。
新闻链接
预防儿童听力缺陷
应把牢“第一道防线”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0~14岁儿童总数已超过2.2亿,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听力残疾现残率为2.11%,据此推算,全国0-14岁听力残疾儿童总数超过460万。而闽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主任医师、福建省听力筛查诊断分中心主任陈缪安表示,近几年,闽东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分中心平均每年筛查7000余例出生新生儿,其中平均每年诊断出40多位听力有缺陷的儿童。
    对此,刘俊平提醒,预防儿童听力问题,应从小做起。通过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发现的听力损失的宝宝,如果及时干预治疗,他们的一生都将因此获益:只要在2岁前的语言最佳发育期佩戴助听辅助设备,进行听觉康复,学习发声,那么他们依旧可以和人正常交流,上普通学校,和正常人一样听说读写,而不用生活在无声的圈子里,一辈子靠唇语和手语来理解这个世界。因此,新生儿父母应注意随时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据刘俊平介绍,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发出不同的危险信号。比如,3个月以下时,对于突然而来的巨大声响丝毫没有反应;3~6个月时,对出现的声音不会寻找声源;9~12个月时,不会跟随大人的指示去做;12~15个月时,不会叫“爸爸、妈妈”;15~18个月时,对于爸爸妈妈讲的话无法理解,叫不出“爸爸、妈妈”;18~24个月时,不能说出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儿歌;24个月后,语言障碍及反应迟钝明显,如听不见小鸟叫,对电话铃声、门铃声无反应等。

原文链接:http://www.fjndwb.com/ningde/2016/0304/42963.html

上一篇: 【宁德市卫计委网】闽东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医联体新成员 让技术在跑 让患者止步
下一篇: 【福建省卫生计生委网】闽东医院义诊进工业区 便民为民服务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