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患者曾某,因为在工地施工时不慎被重物压伤胸壁和上腹部于7月27日经外院抢救后转送闽东医院急诊科治疗。入院后,经查看相关病历资料和患者发现,曾某伴有多发肋骨骨折,气胸、腹腔大量积液,呼吸心跳已停止,又因曾某外周静脉输液通路脱落,且胸廓挤压变形、外周静脉塌陷,中心及外周血管穿刺输液困难,无法完成正常的治疗。
“在抢救危重患者时,迅速建立血管通路是其必要步骤。”施建曦主治医师说道,当时在快速评估曾某病情的基础上迅速判断,决定紧急采取电驱穿刺技术进行骨髓腔穿刺建立输液通路,征得曾某的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选择患者胫骨近端为穿刺点消毒、铺巾、钻入骨髓腔、快速冲洗、接输液通路不到1分钟即开通了骨髓腔的输液通道,确保了抢救过程中补液治疗和复苏药物的使用。这是闽东医院首次在临床救治中应用骨髓腔内穿刺输液技术,也是福建省内首次开展此项技术。
谈起“骨髓腔内穿刺输液术”,可能很多老百姓都不大了解。就此,刘文威副主任医师表示说,它是急救输液的最后法宝,对于急救工作极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当患者出现心跳骤停、严重烧伤、休克、严重脱水等症状时会出现静脉塌陷,因而无法常规开通静脉输液,急救工作就很难开展。但是骨髓腔有着高度分化的血管结构,可以视为一种固定静脉用于大剂量液体和药物输注,并且经此可快速进入中心循环,因此也被称为是一条永不塌陷的静脉通路,在危重状态下照样能输入抢救药物,有了这样的输液通路,就能为患者点燃“生命之光”开辟新道路,增高患者获救机会。
刘文威副主任医师介绍说,骨髓腔内穿刺输液是通过应用特制的骨髓穿刺套管针,钻入长骨骨髓腔内,再接上输液装置,在骨髓腔内的这些密密麻麻非塌陷性的微小静脉网络就像海绵一样能够快速吸收灌注进来的液体,并转运到体循环之中。建立中心静脉输液通道需要有经验的医师操作,通常需要5-10分钟的时间,该项技术很好地弥补了静脉通路短板。成人患者有多个位置可放置髓内输液针,如胫骨近端、胫骨远端、肱骨、股骨、胸骨、跟骨、桡骨茎突等。但是,发生骨折的骨头、成骨不全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以及在穿刺部位发生蜂窝组织炎者不宜建立该通路。
(急诊科 吴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