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闽东医院肿瘤外科林灼姿护士结束了3个多月的学习生活顺利取得国际造口治疗师协会(WCET)颁发的国际造口治疗师(ET)证书。谈及在天津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学习的经历,她感慨万千。
我国因直肠、膀胱病变等原因实施造口术的患者已经有100万之多,但造口治疗师仅约1300名,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9月5日,天津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二期正式开学,来自全国13个省的20名学员齐聚一堂。她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开启12周的学习生涯,本想可以好好享受着学习生活,回忆当年的青葱岁月,却不曾想到学业如此的紧张,课程共安排12周,其中理论教学6周,临床实习6周,67名大咖老师轮番传授理论和实战经验。早出晚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与想象中的场景相去甚远,换来的却是“魔鬼般”的严格训练,但着实让她增长了不少见识。同学们也曾为考试愁白了头,放弃假日、通宵达旦、互爱互助……这些举动,让感冒发高烧、犯心脏病、美尼尔氏综合症复发的同学顶住了考验,渡过难关,爱伴随着她们每个人走向成功的彼岸,每一个小伙伴都顺利地拿到了证书。
临床实习安排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市总医院和天津肿瘤医院,在造口门诊和伤口换药门诊轮番学习,极大的丰富了临床经验。她深深的感受到,有时,患者没有被恶疾打倒,却被术后的造口、伤口折腾得苦不堪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曾遇见过的一件事,一位70多岁的王伯伯,造口袋经常发生渗漏,每天换药达四五次,家人手足无措,着急万分。经检查发现他是一位伤口原位回肠造口的患者,造口近端位置低平、皮肤凹陷,排泄量大。带教老师看着伤口,想着应对的策略,只见她采用防漏条“堤坝式”的填补造口周围,护肤粉保护周围皮肤,水胶体敷料覆盖保护伤口,奇怪的是居然达到两天一换的效果,王伯伯及家属满意之情溢于言表。帮患者排忧解难,她们越发感受到职业的自豪。
与一般的手术患者相比,“造口人”承担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患者手术之后身体有了残缺,肛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腹壁上的“人工肛门”。由于无法随意控制排泄物、担心排泄物异味等等, 患者很难走出自卑情绪,甚至会走向抑郁、自闭。为了帮助造口人树立信心,战胜自我,提高生活质量,造口治疗师们愿为“造口人”点亮一盏希望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