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尿毒症的患者需要定期透析,将血液引流出体外,通过透析机排出毒素和过多的水分以此来维持生命。透析时的血流量以每分钟250-300毫升的速度在体外循环,这就要求患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来完成这一目标。健康通畅的血管通道是血液透析得以有效进行、患者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延长其使用寿命就是延长患者的生命。透析用的“生命线”堵了或者没有血管条件,该怎么办?难道从此以后不做透析,忍受病痛的折磨。近日,闽东医院独立完成了闽东地区首例“人造血管内瘘成形术”,此项技术为血管条件不佳或“生命线”堵塞的透析患者带来了福音。
“血管枯竭”逐渐成为透析患者最大苦恼
今年52岁的陈先生,是周宁县人。9年前因“慢性肾炎、尿毒症”开始腹膜透析治疗,由于其病情发展,以及当时医疗条件限制及经济原因,后来他拔除了腹膜透析管改为血液透析。一开始血液透析尚且顺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置管时间长、个人卫生习惯不良,陈先生反复出现了导管相关感染,导致血流量不足、透析不充分的情况,经造影检查发现他的右无名静脉明显狭窄。经多方评估后,闽东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郑长新及其团队历经2小时,顺利为其实施了“左肱动脉贵要静脉人造血管内瘘术”,目前陈先生内瘘情况良好,已返回当地继续透析治疗。
“血管通路是尿毒症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据郑长新介绍,他从事肾内血透工作已16年,见证了尿毒症透析患者一路的艰辛,也亲身经历了血透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国家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人口老龄化、透析龄延长,各种代谢性疾病的增多(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肥胖症等),“血管枯竭”逐渐成为肾内科医生及透析患者最大的苦恼,类似陈先生这样的病人比例不断上升。这一技术的临床使用,为患者减轻了痛苦,缩短了伤口愈合和通路成熟的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因此,郑长新也呼吁保护广大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资源,尽量减少或避免上肢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及导管的应用,早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否则血管耗竭,将大大影响尿毒症患者的生存期限及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透析质量。
建议患者养成自我检查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习惯
不过,尽管手术已顺利实施,今后内瘘的保护也不可忽视。郑长新提醒,自体及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的日常护理上,应注意尽量穿袖口宽松的内衣,冬天的衣服建议上臂改装拉链。睡觉时,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内瘘的手臂不要戴手表或佩戴过紧的饰物,不要提重物。不能在内瘘的那只手臂测血压、抽血、静脉注射、输液、输血等。
郑长新建议,应控制体重,戒烟,注意肢体保暖,避免腹泻及低血压。每次血透前清洁皮肤。穿刺当天(24小时内),应保持针眼处干燥,避免接触到水,以防感染。如果穿刺处发生血肿,予压迫止血或用冰袋冷敷,24小时以后可热敷。如有血管瘤,可用弹力绷带保护,避免碰撞。此外,一旦发现内瘘皮肤有红肿、发热、疼痛等感染迹象时,要立即去医院就诊。此外,养成自我检查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的习惯,建议每天4次,至少早、晚各1次。
(宁德晚报 吴宁宁 肾内科 叶晓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