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网消息(记者 蓝青) “吃药?谁不懂得吃呀!”提起安全用药,很多市民不以为然,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日发布公告称,我国居民用药安全存严重误区。每年我国约40万人因医疗损害事件非正常死亡,其中大部分为不安全用药所致。
本月1日起为期两个月的“全国安全用药月”启动,3日,记者特咨询闽东医院药剂科的相关药师,为您解读常见的用药误区。
误区一:一天3次服药变成按3餐服药
正解:每隔8小时服药1次
“一天3次,每次×片。”在听到医师或药师这样的嘱咐后,很多人都会认为一天3次就是每天饭前或饭后服药。“其实这是错误的。”闽东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郑淑娇表示,在三餐的前后服药会使白天药物在体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甚至会造成药物中毒,而在晚上,一夜不服药,血药浓度必然下降,影响药物治疗效果。“1天3次”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每隔8小时服药1次,这样由于间隔时间,可以使体内血药浓度在一天24小时之内都保持比较平稳,既不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样,“一天2次”指的是每隔12小时服药1次,而不是大部分人理解的早晚各1次。
此外,为了使药物在体内能更好地发挥效力,同时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在服用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合理地安排在饭前、或饭后服用。宜安排在饭前服用的药物一般对胃没有大的刺激,饭前胃空,服药后能充分吸收,可使药物保持有效浓度,迅速发挥药效。一般说来,苦味健胃药、收敛药、抗酸药、胃肠解痉药、肠道抗感染药、利胆药、降糖药等多为饭前服,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吲哚美辛、铁剂等须在饭中或饭后服。郑药师提醒,“饭前服用”是指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如果你在吃饭前刚吃进一大堆零食,那此时的“饭前”可不等于“空腹”。而“饭后服用”则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时服药,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同样,如果你在饭前刚吃进不少零食,就不必教条的非要等到饭后才服药。
误区二:喝酒后服药
正解:酒精或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有调查显示,大约58%的网友不了解酒精会对服用药物产生极大影响。闽东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师林王椿介绍,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饮用后人体先是兴奋,随后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并扩张血管,有些药物还可延迟酒的代谢和分解。总体上来说,药与酒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两个:一是降低药效;二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例如乙醇可刺激胃肠黏膜,引起水肿或充血,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如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会加重药物对胃肠黏膜的刺激,增加发生胃溃疡或胃出血的风险。此外,一些药物也会影响酒精的代谢。如头孢类抗生素,以及甲硝唑、酮康唑等药物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此时如果饮酒会导致更多乙醛在体内蓄积,引起胸闷气短、面部潮红、头痛、恶心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可能致命。所以,在服用药物时,应尽量避免饮酒,并留意说明书中的相关提示。
误区三:用果汁、牛奶送服药物
正解:果汁和牛奶会影响药物吸收
有的市民或许了解不宜酒后用药,却认为用果汁或牛奶服药没什么不妥,特别是为了节省时间,在吃早餐时就着牛奶服药。林王椿表示,这种做法同样不可取。
林王椿表示,对于大多数药物来说,使用温开水200-300ml送服最合适,而牛奶、果汁均不适合。这是由于牛奶中含有较多的无机盐类物质,如钙、磷、铁、多种维生素、蛋白质等,这些物质可能与药物结合或破坏药物的有效成分,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同时,牛奶也会在胃壁表面形成一层膜,阻碍药物的吸收。果汁(尤其是新鲜果汁)富含果酸,可导致许多药物提前分解和溶化,不利于药物在小肠内的吸收,以致使药效下降;部分药物遇到酸性液体易分解而增加毒性,或可能加重对胃壁的刺激。
误区四:孩子发烧,服多种退烧药
正解:同一成分药物一起用或造成药物过量
“儿童发烧,常需服用退烧药,解热镇痛药作为儿童最常用的退烧药,早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必备药,而且备选药不止一种。但是由于部分患者对医药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当儿童出现发烧后家长通常存在急于治好的心理、急于降温,而在未经医师及药师指导的情况下自我选用退烧药。如果服一种退烧药未及时看到效果,就又换种退烧药服用。”临床药师洪小凤表示,临床上解热退烧药物品种繁多,不仅有诸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单纯制剂,还有许多如复方锌布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复方制剂。而普通市民大多对化学名、通用名基本看不懂、记不住,若在服药过程中未明确以上药物的主要成分,极容易出现重复用药的现象,使同一药物的剂量增加了许多倍,从而造成药物过量。
因此,洪小凤提醒,当孩子出现感冒发烧时,一般超过38.5℃才需要用药物退烧。家长在给孩子服退烧药时,一定要查看药物的成分,同一成分的药物不可以一起用,以避免重复用药情况的发生。
误区五:孕妇恐药伤胎,不敢服药
正解:有的疾病不治也会对胎儿造成影响
而与婴儿用药相反,孕妇在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时,常常因担心药物对胎儿产生影响而拒绝用药,从而给自身及胎儿带来伤害。有调查显示,超过50%的网友不知道孕妇是否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临床药师姚正盛称,由于伦理学方面因素,目前并没有药物的临床前实验以孕妇作为实验对象,因此不存在对妊娠期妇女绝对安全的药物。但是,妊娠期妇女如果有病不治,疾病的进展同样也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如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由于没有及时使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导致病情恶化,从而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一些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人,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抗甲亢治疗,导致病情进展,甚至出现甲亢危象,而危及病人的生命;又如虽然抗癫痫的药物大多对胎儿有影响,但癫痫发作频繁的孕妇如不及时使用抗癫痫的药物,癫痫发作对胎儿的影响可能比药物本身更大。
姚正盛提醒,怀孕期间遇到需要用药的情况时,正确做法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孕妇不要擅自使用药品。医师、药师选择的药物基本是基于目前资料相对安全的、对胎儿相对影响较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