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询医问药

本院动态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本院动态

“疫”线有我!闽东医院援泉、援宁核酸检测队的战“疫”故事……

发布时间:2022/04/26 〖 字体大小:
资讯概述:

2022年3月,冬奥会带来的热情还未散去,不少人已毅然投身到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去。3月14日,闽东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李朝晖带领由闽东医院、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宁德人民医院等检验专业人员组成抗疫核酸检测队赴泉支援抗疫工作,4月10日圆满完成援泉抗疫任务。4月11日凌晨4时启程返宁到中心城区进行守土战“疫”。今日,记者连线上了来自闽东医院的多名队员,聆听了他们坚守“疫”线的故事。

 

许敏:第一次进方舱实验室的紧张至今难忘

“虽然情况很突然,但我内心早已做好准备,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国家、医院需要我的时候,我理当一往无前。”接到通知后,许敏一边收拾行囊一边视频通知家人。让她感到欣慰的是,他们没有反对,只有一句“我们以你为傲,等你回来,千万做好防护”,这句话也成为了日后支撑她前往的动力。

虽然不是第一次做核酸检测的工作,但对于许敏来说,进入方舱实验室做检测还是第一次。“说不紧张是骗人的,因为我是和来自三明的医护人员重新组成新的队伍,害怕因为自己的失误或者速度慢影响整个组的进度。”许敏说,好在队友们人都非常热情也很有耐心,这让她在泉州支援的日子里轻松不少。经过大家并肩作战,终于在近一个月里战胜了泉州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陈宗云:耳边永远是机器运转及报警声的蜂鸣音

一到泉州,经过岗前培训及分组,宁德队就与莆田队、福州队接管方舱一实验室,三支队伍三班倒开始了不间断核酸检测。陈宗云和两名队友主要驻扎分杯区,四台分杯系统和一台生物安全柜占据了分杯区大部分空间,进仓后基本上都是站立着工作,难有坐下休息的间隙。

“耳边永远是机器运转及报警声的蜂鸣音,最多的时候一个班次检测了七千多份标本。看到用卡车运载来的标本,看见阳性结果,从开始的忐忑不安,逐渐变为司空见惯,唯一不变的是紧绷的一根弦,不敢松懈。”陈宗云回忆道。

 

陈晓莹:扩增区时常保持30℃+的温度

陈晓莹主要负责方舱扩增区的工作,这是新冠核酸检测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项工作,主要是将前面环节处理好的反应板放入基因扩增仪中检测,通过电脑判读结果,并及时地反馈检测结果。一旦遇到阳性样本,得马上组织复查上报并进行详细记录。

扩增区内部是一个狭窄的空间,每天同时运行十几台基因扩增仪和电脑,再加上外部温度高,导致扩增区时常保持30℃+的温度,人在里面经常被热得满脸通红。面对舱内闷热的高温环境,为做到对结果不漏判、不误判,秉着对结果认真负责的态度,陈晓莹一直强制自己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清醒的判断力。

 

陈杉:24小时内工作了16个小时

“在泉州支援时,我由于临时被抽调前往疾控中心检查而脱离了宁德援泉检测队,加入到其他陌生队伍中执行核酸检测任务。”陈杉回忆,面对高强度的工作,陌生的队友搭档以及闷热狭小的方舱环境,一开始她确实有些不适应。尤其是她刚上岗的第一天就遇到倒班时期,24小时内工作了16个小时,一个班次就遇到了20多个初筛阳性的标本。

“即使身心疲惫但也要打起十二万分精神,迅速准确地进行标本复查上报工作,我深知每拖延一刻,病毒就可能多传播一人。”陈杉说道。

 

邱杰:在最危险最繁忙的区域一站就是8个小时

邱杰主要负责分杯区的工作。该区域纯属体力活,需要全程站着,经常一干就是8个小时,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情。舱内通道狭窄,声音嘈杂,加上天气燥热,标本量巨大,算是整个方舱最危险,最忙的区域。

“好在伙伴们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了下去。”邱杰说,如今回想起来,他十分感恩于这次经历,使他成长了不少。愿疫情早日消散,春暖花开早日到来。

 

孔凡辉:战“疫”,一名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孔凡辉和妻子都在闽东医院医学检验科工作。新一轮疫情发生后,夫妻二人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家中6岁的女儿和2岁的儿子,全靠他72岁的母亲一个人照顾。

到达泉州的第二天,孔凡辉便投入到了核酸检测工作中。分杯区空间小,仪器响,还挤了5个人一起工作,而他主要负责拆包,上机分杯,阳性双试剂复查。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时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每天在工作地点和酒店之间往返,集合队伍加上车程一趟至少半个小时,来回一个小时,洗漱洗衣加上吃饭又去了一个小时,基本没有空余下来的时间。”孔凡辉说,每次快要撑不住的时候,他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这是你身为一名医务人员的职责,必须坚持到底。

 

汤晓义:辗转在“两区”之间

    汤晓义在核酸检测基地中主要负责标本数量核对和接收。每天方舱接收标本数量约在2~4万管,标本签收是核酸检测的首要工作,标本的核对工作对检测结果报告出具至关重要,若标本数量不符就有可能出现已采样而没有报告。为了能保障后续检测工作顺利开展,她每天都要早早的进入工作岗位,快速将核对好的标本送入舱内检测。

因工作需要汤晓义毫无怨言参与工作,标本接收完毕后,进入分拣区工作,随后到分杯区进行标本拆包编号,分杯区空间狭窄,过道仅能容下一人,并且需要长时间站着干活,是对体力的巨大考验。方舱工作每八小时一班,在班次轮换时需要上16小时,从早到晚、周而复始,将大家的能量充分发挥,高效完成检测任务,队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和鼓励让枯燥且忙碌的检测工作更有“人情味”。

(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记者 吴宁宁 通讯员 谢焰锋 刘潇灵)


上一篇: 闽东医院医生在第四届肠道微生态临床病例演讲比赛(福建赛区)中夺冠
下一篇: 闽东医院脊柱外科为青年患者撑起生命“脊梁”挑战手术“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