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卫生报记者 张帅)不少人是有病乱投医,什么都想试,结果费时又危险。就拿治疗中耳炎来说,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得了中耳炎,就四处打听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治好中耳炎的,就依葫芦画瓢,跑到药店抓药,寻求听信各种民间“土方”、“偏方”,结果却适得其反了。
黄鳝血治疗中耳炎 适得其反
近日,宁德市闽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刘俊平,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内容为:无知的家长,不知道从哪听说黄鳝血可以治疗中耳炎,往6个月婴儿耳朵滴黄鳝血,结果……
记者联系到了刘俊平医生,了解到事情的来由经过。
事发于12月10日上午,宁德霞浦的一名家长急急忙忙带着6个月大的男婴嘟嘟(化名)奔进霞浦县医院耳鼻喉科,大声喊道:“医生,我家孩子耳朵还在红肿,还有黄水流出,几天不见好。”
接诊的正是刘俊平医生,近段时间被派驻到霞浦县医院耳鼻喉科下乡帮扶。对他来说,在日常门诊中见过太多中耳炎的患儿,这已不是什么大问题。
“坐下来看看吧”。这一看,令刘俊平惊呆了,嘟嘟耳朵里不但在渗脓液,还夹杂着大量黑色黏糊状物,怪怪的腥臭味道扑鼻而来,整个耳朵被粘稠状的不明液体堵得满满的,不见一点缝隙。
刘医生这一问才知道,几天前,嘟嘟已由家人抱来医院就诊过了,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当时医生对患儿进行了耳道清洗消毒治疗,并叮嘱需复诊及按时服药。
不料,事后家长忘了医嘱,听信他人告知的当地一种治疗中耳炎的“土方”,往流脓的耳朵里滴黄鳝的血,这样见效快。谁知不但没见好,孩子闹的更厉害,耳道处仍见大量黑色物粘附,还造成外耳道及耳廓感染加重。
刘俊平说,门诊中不止一次遇到这样滥用“土方”治中耳炎,结果适得其反加重病情的情况。总结一下,大概有几种:将草药捣碎塞耳朵里的;用芭蕉树油涂抹,还有将鲜鸡血藤捣烂取汁,用药棉将耳朵内的脓液擦干,再将药液滴入耳内;甚至将鸡蛋黄煎出油,将油取出加冰片,滴入耳内;或者取斑鸠粪与夜明砂等量,烧后研成细末,吹入耳内等等。
治疗中耳炎慎用“土方疗法”
“由于儿童的咽鼓管接近水平,鼓室口位置低,且咽鼓管路径短、内径宽,因此感冒时鼻腔及鼻咽部的致病菌容易通过咽鼓管途径导致中耳感染。”刘俊平介绍说,中耳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烦躁,耳痛,耳朵流脓、听力下降,而导致中耳炎的常见病因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另外,长期鼻炎鼻窦炎以及腺样体肥大也是中耳炎好发原因。如未及时治疗,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
刘俊平劝告大家千万不要听信“土方疗法”。如果都如土方里所说的随便向耳朵里涂抹或者塞进一些物体,就会堵塞鼓膜的穿孔处,导致鼓室内的脓液排出不畅,脓液长期刺激、腐蚀鼓膜,使穿孔越来越大,外耳道的表皮也容易沿着穿孔进入中耳。这些表皮的上皮组织角化脱落后,堆积起来可压迫周围的骨质,再加上这些草药或物体都没有经过无菌消毒,细菌的腐败作用,将进一步腐蚀骨质,使炎症向周围扩散,使中耳炎症状更加严重。
值得一提的是,中耳炎又分为急性与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如果及时就医的话,可以痊愈并不再复发。慢性中耳炎一般由急性中耳炎转变而来,所以患了急性中耳炎一定要及时的治疗。否则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会造成听力的永久损害。
刘俊平提醒家长,孩子感冒后,应警惕中耳炎的出现。发生感冒后要及时治疗,避免用力擤鼻等动作;另外要留意孩子有无耳痛、听力下降等情况,尤其是婴幼儿不能语言表达时,有类似晚上半夜不断哭闹或者是不停去抓耳朵的现象要及时至医院就诊、检查。中耳炎患儿在饮食上要清淡、容易消化,要多吃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平时要注意充分地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防止感冒。
万一中招,如何护理才好?
就医后的中耳炎患儿,回到家里,父母还要配合治疗,做一些辅助性的家庭护理。
1. 向耳道内滴药
在给孩子滴药的时候,可以让其侧卧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头向一侧偏斜,然后进行滴药。孩子的外耳道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在滴药前应将耳道拉直,以便药液顺利流入耳道。滴入药液后,要用手指轻压孩子的耳屏数次,使药液到达患处。
2、避免让宝宝躺着喝奶
若还在哺乳期的婴幼儿,躺着喝奶有时会倒溢入中耳腔,将鼻咽部的病原菌带入。
3、随时观察
观察孩子外耳道及耳前皮肤的清洁状况,有脓性分泌物应及时清理。在孩子洗澡、洗头前,先用消毒棉球填塞两个耳道口,防止污水进入耳朵,使感染加重。
4、发烧时补充水分
发烧时,应给予宝宝充足的水分。因为发烧会使体热散失而致脱水,使宝宝更虚弱,抵抗力更差,影响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