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询医问药

媒体报道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大宁网】一根细管开启输液“新通道”

发布时间:2015/12/23 〖 字体大小:
资讯概述:


大宁网消息(记者 吴宁宁 通讯员 林灼姿 文/图)对于一些肿瘤病人来说,莫大的痛苦之一,就是多次扎针带来的疼痛与各种不良反应了。而如今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只要用一根可在体内置留3个月至一年的细管子,就可以让病人减轻不少痛苦,且不影响日常生活。昨日,记者从闽东医院了解到,这种在体内放置细管子的方法,叫做B超引导下塞丁格PICC穿刺置管术。闽东医院肿瘤外科开展该技术以来,已成功为100位患者置管,目前已普遍运用于临床。

反复穿刺导致患者血管极差
一根导管便可减少“折磨
    在闽东医院肿瘤科,常常会见到一些病人,他们胳膊上会留有一个导管,这根管子叫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它通常是通过外周静脉穿刺进入人体的血管,直达心脏上方,并在上臂上留置一个末端。
    对于大多数需要化疗的患者而言,使用这种导管可以免除多次扎针的疼痛,以及药物外渗易引起静脉炎、皮肤溃烂等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能将各种药物直接输送到上腔静脉处,能迅速稀释药物浓度,避免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伤。
    福安人刘女士便是其中一位受益者。刘女士3年前被确诊为“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随后进行反复化疗和放疗,由于刘女士左上肢禁止穿刺输液,外周浅静脉及深静脉因反复多次静脉化疗给药,导致血管条件极差。
    “放化疗所引起的副反应实在是太折磨患者了。”闽东医院肿瘤外科陈婕护师告诉记者,为避免让刘女士遭受反复穿刺的痛苦,医生决定为其施行B超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
导管大约可在体内留置3个月至一年
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B超引导下塞丁格PICC穿刺置管术可以说是一条‘绿色通道’”。据陈婕介绍,B超导引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是先进的静脉穿刺技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外周静脉的直接接触。该操作优点在于输液全疗程“一针式”,减少穿刺次数,保护静脉血管,留置时间最长达1年,不影响进行日常活动,避免了药物对外周血管刺激造成的静脉炎、血管硬化及药物外渗引起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减轻反复静脉穿刺造成的痛苦,提供安全的输液通路。同时,由于导管末端置于中心静脉,药物能够快速进入体内,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那么,这种技术是不是对所有患者通用,采用这种技术有什么优点呢?陈婕告诉记者,B超导引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适合于外周静脉状况差的患者,例如肥胖、水肿、需反复给药、化疗等血管条件差等患者。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治疗间歇期每7天维护一次,包括冲洗导管、更换敷料和肝素帽。根据季节变化,必要时每周更换两次,敷料松动或潮湿时及时更换。

原文链接:http://www.fjndwb.com/ningde/2015/1223/16864.html

上一篇: 【大宁网】福建省将立法严禁“医闹”医疗纠纷设置调解时限
下一篇: 【大宁网】“中国梦·福安美”福安音乐周开幕 闽东医院获银奖